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传承” ——宁陕县人大常委会助推“文共体”建设侧记
9月13日,夜幕初垂,宁陕县城的滨河公园一片鼓乐笙歌、热闹非凡的景象,“村光大道”舞台上经贸市场主体专场正在热烈的氛围中精彩上演。另一边,位于该县东北部的金川镇小川村中心广场上灯火通明,欢快的音乐已经响起,成群结队的人们伴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
在宁陕的城乡,随处可见由群众自发组织的舞狮、跑旱船、花鼓、三句半等形式多样的节目,一场接一场的文艺演出在社区、乡村拉开帷幕,高标准的文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近年来,宁陕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以高质量、多样化监督为抓手,有效助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为推动全县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强化监督,助推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图书馆环境非常好,周末和假期我经常带小孩来这里看书。”在宁陕县图书馆,李女士开心地向县人大常委会视察组说。随后视察组又在县文化馆,看到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排练剧目、练习器乐、声乐、舞蹈,这里俨然成了欢乐的艺术海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迫切。宁陕县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作为监督议题,今年更是将文共体建设工作作为监督重点,组织相关领域代表开展视察,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听取汇报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破解的难题,并提出具体建议意见15条,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我们将继续发挥监督职能,助力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盈。”宁陕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法治护航,筑牢红色资源保护屏障
走进江口镇,一座矗立在山岗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映入眼帘,该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3位革命烈士而建。“近年来,有很多学生、游客到这里参观学习,聆听革命故事,宁陕红色文化故事和精神得到有效传承。”该陵园讲解员赵静介绍。
江口烈士陵园被打造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是宁陕县人大常委会推动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和利用,组建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县相关部门、各镇及红色遗存点进行现场走访调研,全面了解全县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形成调研报告,以送阅件的形式送县委、县政府。随后,采取多种方式对全国范围内红色遗存保护开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组成考察组赴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光山县、三门峡市陕州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形成考察报告,提出有效推进红色资源整合布局、着力打造以研学为主的红色旅游品牌、加大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保障力度等建议,有力推动《安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落地见效,实现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传承”的转化。
截至目前,在宁陕县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全县完成红色文化遗存保护19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军部旧址、小川农协会、猴子坪苏维埃旧址、两河会议旧址等一批红色文化遗存得到有效保护。
代表聚力,共绘文化发展亮眼答卷
“今年我在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修缮老城墙的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小花园,城墙也得到了有效保护。”该县人大代表苏延军高兴地说。
从曾经即将消失的老城墙到如今的焕然一新,这一变化正是人大代表建议推动古城墙保护与环境美化的生动写照。宁陕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组织人大代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最真实的声音,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广纳民意,提出“关于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建设旬阳坝村文化广场戏楼”等关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建议30余条。
同时,县、镇人大代表充分利用“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等平台,积极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策划等项目的监督和建议24条,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此外,县人大代表还热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300余人次,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