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一本书
近日,看到电视里在放映《平凡的世界》电视连续剧,一下触动了我情感世界里的一根弦,思绪一下回到了30多年前。那是一段多么令人难忘的日子,1992年9月,我从乡镇考入古城西安陕西青年干部学院九二级经济管理班脱产学习,美丽的校园,优美的环境,紧张的学习,日子过的平静而充实。开学不久一个周五的下午,偶然在校图书馆发现新进了一套《平凡的世界》这本书,顿时感觉眼前一亮,没有犹豫,我马上找来借书证办好手续借了出来,以前只是听说过,这是路遥写的一本好书,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想要找来一睹为快的愿望一直很强烈,只是自己身处边远的山区小镇,一直无缘拜读,如今偶遇,哪肯放过,书一到手,便放下一切,一头扎了进去。
“1975年的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不会存留,往往还没有落地,就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翻开书的首页,一进入小说描绘的界面,在陕北黄土高原广袤的大地上,以孙、田两家的命运为主线,改革初期中国城乡的社会面貌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迁就以恢弘的气势全景式的一步步展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纷纷进入了我的视野,主人公孙少平天天吃着黑面馍馍在原西县中学艰难的求学,高中毕业后忍受磨破脊背的疼痛背着沉重的大石块打短工,为改变命运又几经波折想方设法到大牙湾煤矿当工人,在井下恶劣的施工环境中为救工友身受重伤;他的哥哥孙少安为现实所迫,放弃美好的爱情带领村民艰辛的创业,跌倒后再不断的爬起,挺着不屈的脊梁与命运苦苦抗争,苦尽甘来后心爱的妻子秀莲却又身患绝症;国家干部田福军,求真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高大形象;他的女儿省报记者田晓霞与孙少平因精神的力量而产生的超越世俗的纯洁的爱情,却又因她在抗洪一线的滔天巨浪前,在生与死的选择中舍己救人,献身洪流带来的遗憾,让我禁不住一次次的潸然泪下,我为他们的成功而欢喜,为他们的不幸而伤悲,他们的悲欢离合,激起了我心中的阵阵波涛……
一连三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废寝忘食,什么叫夜以继日,什么叫手不释卷,厚厚的一套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三大本书被我一口气读完,熬红了双眼,忘记了周围世界并沉醉于人物故事之中,久久不能自拔。书中有一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同时,也会给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力量。
一转眼,30 多年过去了,正如书中所说,随着光阴荏苒,每个人都在变化,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从陕西青年干部学院毕业后,20多岁的我,回到乡镇做了一名小公务员,从团干、文书,到副乡长、副镇长、副书记,再调到县直部门先后在组织部,纪检委,机关工委,财政局,审计局,县人大等多个部门工作,现已退居二线为享受副处职级待遇的三级调研员,一路走来,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体验过失败的失落,跟自己比,只有微小而缓慢的进步,跟他人比,更是自惭形秽,看到很多过去的下属都成了自己的领导,心中也曾经有过不平和郁闷,但每当身处逆境、心里委屈的时候,孙少平,孙少安,田福军的形象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和他们的遭遇比起来,我吃的这点苦,受的这点累、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们是平凡人,我也是平凡人,我们都是平凡世界里普普通通的同一类人,他们高尚的人格力量,不屈的奋斗精神,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路遥说的好,在我们短促而又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在苦苦地寻找人生的幸福,可幸福又往往与我们失之交臂,当我们为此而耗尽宝贵的青春年华,皱纹也悄悄地爬上了眼角的时候,我们或许才能稍稍懂得生活实际上意味着什么。
幸福是什么?芸芸众生,各有各的回答,但对大部分平凡世界里的平凡人来说,幸福应该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满足,是一种内心的充实和快乐的体验,这种充实和快乐,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源于在现实生活中的拼搏和奋斗,现在,新时代的进军集结号已经吹响,伟大的中国梦已经依稀可见,路遥笔下落后农村的贫困面貌已在脱贫攻坚战的节节胜利中逐渐成为历史,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还很遥远,任务还很艰巨,辉煌的历史还要靠无数的平凡人共同来创造,孙少平,孙少安,田福军,田晓霞等等一系列书中人物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这部电视剧改编的好,同原著一样。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回味无穷,遗憾的是,路遥老师已早早的离我们而去,他若有知,看到他的作品在发表很多年后仍然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还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也当含笑于九泉。
(作者系宁陕县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