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艺苑】读《一问一世界》有感——“问”的路上
《一问一世界》这本书共八章,以杨澜自述和朱冰旁述的方式立体展现了杨澜1990年至2010年之间20年的媒体生涯。书中写了杨澜对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余光中、李敖、金庸等政界、金融界、文化界、传媒界高端人士的采访,写了杨澜对“赢”的重新理解和感悟,选取了很多杨澜采访成功人士后的真实感触,以及她面对事业和家庭,在每一个重要节点如何转换,读完这本书能感受到她对真实人性的探求。
这本书相当于杨澜的一部自传,贯穿这本书的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杨澜个人的成长历程,另一条是电视传媒业的兴衰与发展。
1990年,22岁的杨澜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正好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组到学校招主持人,栏目要招一个善解人意、纯情的女主持人。轮到她上场自我介绍,她说“为什么电视上女主持人总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为什么就一定得是清纯、可爱、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够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呢?”她本来是想表达自己的某种不满,但没想到她独立的思想、另类的回答却给招聘人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经过七次面试后,她稳稳地走上了《正大综艺》的舞台,站在姜昆、赵忠祥这一辈老艺术家、主持人身边。这一年,杨澜22岁。
1994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仅4年的杨澜获得中国主持人最高奖“金话筒”奖。很多人羡慕、崇拜她,那时候我的妈妈每次守着她主持的节目一看两个小时,作为观众的我们觉得她已经非常成功。但,她选择了从《正大综艺》辞职。那一年,她26岁。
辞职后,她飞越太平洋,选择到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她坚持要做有价值的电视作品,要追求深度和国际视野。
当上海东方电视台《飞越太平洋》档目组到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采访她时,她们之间达成了合作。由杨澜担任主持人和制片人,东方电视台提供平台,向中国观众介绍美国社会与文化,栏目定名为《杨澜视线》。
1996年初,《杨澜视线》正式投入制作,那时杨澜已是一位准妈妈,正孕育着一个小生命,距离她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也只剩下短短的几个月,她带着身孕为了栏目的开播、为了顺利毕业进行着超强度的工作。患有神经性头疼,严重时需要靠止疼药缓解,可自从怀孕后,她什么药也不敢吃,疼的严重时眼泪只掉也只有坚强地忍着,她甚至将这种状态称为“全身心的一种享受”。乐观、坚强如她!也就是在那时候,她采访了包括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28岁只有4年主持经历的她采访大人物,也会忐忑不安、两手出汗、甚至大脑空空,但正是这样的场面,给了她一个快速学习和历练提高的机会。她尝试着将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会的“国际视角”和她自身与人交流的先天优势相结合,开启了与“深度人物访谈”的缘分。那一年10月,她的儿子出生了。中国传媒大学知名学者、也就是和她合作写这本书的作者朱冰说,那一年是杨澜最有成就感的一年,拿了一个学位,生了一个孩子,做了一套节目。这些在别人看来需要思前想后、来回取舍、困难重重的大事,她同时做了,而且做得一气呵成。这一年,她年仅28岁。
生完孩子的她在纽约家里与小生命朝夕相伴,享受着初为人母的幸福。此时邀请她加盟的电话、信件络绎不绝,包括CBS等美国主流媒体,但她丝毫不为所动,她有她的想法——回国。
1997年初,29岁的她回国加入凤凰卫视。凤凰卫视专门为她开辟了一对一的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但只给她配备了一个编导、一个统筹,外加一个兼职策划,连她本人总共“三个半人”。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但人员严重不足,可她毫不犹豫担下来了,她不仅是主持人,更是制片人,谁也没想到就这个“三人半”团队的《杨澜工作室》成为当年凤凰卫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
事业风生水起,可并没有让她留恋,她总是在观众意想不到的时候做出另外的选择。1999年,31岁的她离开凤凰卫视,开始孕育自己的第二个孩子,2000年她的女儿出生了,同年8月8日,她的阳光卫视开播。2001年6月,她在《杨澜工作室》基础上改版的《杨澜访谈录》正式开播。
那一路走来,硕果累累。从52期的《杨澜视线》到100期的《杨澜工作室》,再到500期的《杨澜访谈录》,她充分享受着充满挑战的媒体职业,始终不忘自己的梦想,以提问为乐趣,追求高端、深度,关注着各界风云人物心灵的真实。
在拥有成功事业的同时,她还拥有一个幸福完美的家庭,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能回家和女儿一起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儿子的钢琴课她是到勤率最高的家长。20年来能将采访各国政要的犀利与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在候机厅的间隙修改孩子的家长会发言稿等等生活小事完美协调,在事业与家庭的天平中找到平衡的支点。
一路前行,她有欢笑、有泪水、有尴尬、也有煎熬,但在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她懂得正确选择,永不放弃梦想,每个节点总是潇洒地转换,实现事业、家庭“双赢”。
20年中,她用勇敢与勇气诠释了每个女性都会面对的复杂命题,那就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当代女性该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如何编织自己的生命经纬?
(作者系宁陕县人大办公室干部)